![]() 全國模范職工之家 江蘇省和諧勞動關系模范企業 宿遷市五一勞動獎章 宿遷市文明單位 |
“現在我覺得做事更有責任感和使命感了!北本┗ご髮W青年教師李好義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2020年年初參與科技抗疫的深刻感受直到現在都激勵著自己。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來襲時,他戴上自己團隊研發的“彩虹絲口罩”乘公交車出門。這位該校英藍實驗室的青年教師覺得,像他這樣的黨員、科研人員,就應該第一時間站出來抗疫。
當時不少北化人都行動了起來。疫情初期口罩奇缺,這些科研人員覺得“應該有所作為”。據介紹,該校陳建峰院士團隊專研“口罩荷電再生重復使用技術”,張立群教授團隊開發新型高性能硅橡膠口罩,李好義所在的楊衛民教授團隊,則想幫助更多人盡快戴上可重復利用的彩虹絲納米纖維膜口罩。
北京化工大學教授、機械工程及自動化黨支部書記譚晶介紹,“彩虹絲”是一種能阻隔新冠病毒的納米纖維材料。2005年,為解決傳統過濾材料過濾效率低、呼吸阻力大的痛點,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材料先進制造英藍實驗室學術帶頭人楊衛民提出“熔體微分靜電紡絲法”的概念,團隊鉆研10余年后,一種制備過程無污染,纖維表面致密、強度高的納米纖維問世。因其在燈光下會發出彩虹光澤,加之有“歷經風雨、終見彩虹”之意,團隊將其命名為“彩虹絲”。
“彩虹絲”如何防住新冠病毒?譚晶解釋,新冠病毒顆粒尺寸在100納米左右,“彩虹絲”相當于給新冠病毒造了“迷宮”,其納米尺度的長纖維糾纏層疊,讓本就狹窄的透氣通道變得錯綜復雜,所以新冠病毒一進去就會“迷路”,也就被有效阻隔于人體之外。
前些年,為防霧霾,“彩虹絲口罩”一度被該校學生創業者投入量產,但隨著空氣污染緩解而停止。面對疫情侵襲,楊衛民教授團隊決心讓“彩虹絲口罩”盡快“重出江湖”。
團隊的教師們先是趕往天津。在那里,此前生產的“彩虹絲口罩”還有數萬只庫存,為盡快把這些庫存送給武漢等地的醫護人員,教師們承擔起打包、裝箱、寄送的任務。
庫存處理完,他們又趕回北京實驗室。當時,國內口罩緊缺逐步得到緩解,但處理廢棄口罩的壓力又顯現出來,這些科研工作者立刻轉戰新“陣地”,開始研發可降解的升級版“彩虹絲口罩”。同時,護目鏡短缺的問題也引起他們的關注,謝鵬程教授提出用3D復印技術制備護目鏡的思路,并自己操作機器制備樣品。
“我們好像在和時間作戰!”從打理制作樣品的設備,到原材料配料、粉碎、混料,再到紡織、測試、優化過濾性能、生產、組裝……實驗室一下子成了生產車間,科學家又搞研發又當工人,科研一線瞬間變成抗疫前線。
不久后,實驗室里建起的3D復印護目鏡小型流水線,爭分奪秒地生產出兩萬多副護目鏡;利用聚乳酸材料做成的可降解“彩虹絲口罩”研發成功。這些防疫物資被送到湖北、北京、湖南等地的醫護人員、環衛工人的手上。
回憶起抗疫場景,譚晶有些激動,她說:“我們這些人都是黨員,平常大家就一直學習‘四個面向’‘立德樹人’‘用科技創新解決民生問題’,這次算得上是‘為人民謀幸!恼鎸崒懻!
在許多人的生活被按下“暫停鍵”的那段時間,譚晶感到身邊同事的日子飛轉起來。他們的科研干勁也帶動了身邊的學生。
其中一位博士生陳明軍,也是名黨員,他原本在中國煤礦科工太原研究院工作,是帶著預防煤礦工人塵肺病的使命來讀博,而疫情賦予他一項更加緊迫的使命。當老師們在實驗室忙碌時,陳明軍為優化口罩過濾效率,將多電場耦合強力牽引靜電紡絲技術應用到熔噴生產線上,并試驗成功。
“他們真正感受到了科研有意義!敝袊茖W院院士段雪得知北化師生科技抗疫的故事,特意為“彩虹絲口罩”題詞“彩虹收雨,光風霽月”,以示鼓勵。
科研成果固然重要,科學家精神更加可貴。正如陳明軍所理解的那樣:“解決人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把最熱切的科研情懷與社會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才是科研人最應該做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 |
泗洪洪汽旅行社 中國泗洪 泗洪風情網 運輸信息網 |
版權所有:江蘇泗洪汽車運輸有限公司 備案序號:蘇ICP備12006949號-1 您是本站的: 位訪客 當前在線 人 今日訪問IP: 總共訪問IP: 最佳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議使用微軟公司瀏覽器IE6.0以上 舊版登陸 |